3yiS6QHzBSf china.huanqiu.comarticle做优营商生态圈 助力高质量发展/e3pmh1nnq/e3pn60p0i近年来,江宁开发区坚决贯彻国家、省市区有关“放管服”改革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在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上构建高效精准的服务体系,打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从 “马上办”到 “我代办”,从“一枚印章管审批”到“不见面审批”,从“问题导向”到“客户思维”,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综合评价在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在2019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十七届中国经济人物年会上,凭借独特的创新做法和良好的群众评价,荣获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称号。主要做法是:一、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效能优化大力实施以流程再造、提高效能为重点的审批服务优化行动,通过审批程序的“减法”,实现服务效能的优化,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20”专项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88条实施方案》等改革文件,实行技改奖补、知识产权奖励等奖补措施;完善促进企业集约化、循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的引导政策,出台《江宁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意见》;以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为重点,打造企业政务服务总门户,建立“五制度四清单一试点”,全面构建升级版的开发区“放管服”体系。一是业务窗口削减。按照“一窗受理、要件共享、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原则,通过改革审批系统,跟踪受理许可,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收费”,通关业务“单一窗口”申报。二是受理要件削减。推进工程报批从原先10多个部门、30多项审批材料缩减至1科办理、13项线上提交材料;取消施工许可原先前置的“建设资金落实”证明材料及“合同备案”手续;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实现纸质资料零收件;三是体外环节削减。运用“多规合一”及“代办协同”系统,让数据跑腿;通关保障上,开展“一次备案、多次使用”、“批次进出、集中申报” 、“区港联动、快速通关”等创新制度,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涉税业务上,落实涉税事项一厅通办,非接触式办税率达88%,纳税网上申报占98%,简易注销和出口退税实现零中间环节。二、深化思维变革,提升用户体验坚持“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义务”的鲜明导向,强化客户思维,通过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健全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公平公正、包容创新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支队,建设实体化运行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审图分中心和代办员流动工作站等立足企业需求“新窗口”;打造“城管天使”、“安监医生”、“环保管家”等服务品牌,推动由强制性管理向服务型引导转变;率先启动“企业发展陪伴计划”,加速企业成长期、拉长企业成熟期、延缓企业衰退期。通过国家指标争取、重大项目配比、平台购买等方式,保障项目用地;通过诚信大道快速化、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市政设施建设,破解企业运输难题;通过建设各类人才公寓,引入名校等方式,解决人才教育、安家之忧;通过专场招聘、人才招聘共享信息化平台和人力资源蓄水池制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通过统筹整合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载体,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实行从人才引进到项目运营全过程的一对一跟踪服务,建立“大走访”常态化机制,及时解决人才项目问题诉求,打造营商软环境。同时大力推行“双随机”监管改革,结合“公正监管”“信用监管”“智能监管”“审慎监管”并用,加强风险防控,变传统监管为“新老融合”同步监管,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市场秩序更为规范。三、聚焦重点难点,激发内生活力 大力弘扬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的园区传统,努力再造激情创业、敢闯敢试的火红年代。每年明确一批攻坚克难任务,主攻事关园区发展的历史遗留、难点堵点问题,并于年底评选出10件大事,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制定了《 “1+1+5”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通过1项基本考核+1项攻坚克难考核+5个专项考核,鼓励重点突破,提升整体水平。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在重大项目建设、楼宇经济管理、低效用地开发、百家湖硅巷建设等关键领域,成立实体化推进办,加快实现重点工作的破题,根据实际需求成立了投融资部、总工程师办公室等部门。抢抓运营主体上市的改革机遇,推进直属平台实体化运作,明确主责主业,注入优质资产,增强运作能力,同时为后续更大力度的改革理顺关系、打好基础。四、强化要素保障,助力经济发展一是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出台“低效用地盘活意见”、“低效用地工改研、工改商实施办法”和“低效用地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开发区发展空间更加集约、资源使用更加高效、土地利用更加精细、产业发展更加高端。二是推进载体经济培育。成立载体服务联盟,打造特色楼宇。针对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和规模,通过精准服务、政策扶持、产业推介、中介合作等方式,形成项目与载体高效适配的良性发展态势,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集聚楼宇、律师事务产业园、摩天工坊等多元化载体资源,实现以楼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与功能配套平衡。开发区目前拥有1座图书馆、4座体育馆、3家医院、9座小学、6所高校,对区内企业的辐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支持社会资本利用现状资源,精确布点,在法律咨询、培训机构、生活超市、体育设施等各类业态上充分契合区内产业布局和企业分布。五、搭建特色平台,促进政企互动一是攻坚政企交流模式更新。强化政企合作、校企对接、国资合营、民企互助,通过搭建对企交流互动平台,拉近开发区内各机构与市场主体的距离,形成“水乳交融”的经济合作氛围。二是攻坚企业倍增和陪伴行动。着重培养企业的植根性发展。做好倍增行动第二批企业培育工作,按照“选好选优、培优培强”原则,推进30家企业实现倍增;继续推动“企业成长陪伴行动”合作模式,鼓励青年企业家积极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提高对开发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三是攻坚惠企活动策划。针对国内外形势对企业带来的挑战,我们还将针对性地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实行“一对一”政策管家服务,并举办企业座谈会、联谊会、博览会、运动会、新产品发布会等交流活动,把惠企服务做成常态和品牌。四是攻坚创新创业活力。支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出重大前沿技术需求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并组织联合攻关,支持产、学、研组成市场化联合体,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协同创新学院,打通从基础研发到应用技术、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通道;支持硅巷、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集聚和孵化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五是攻坚司法援助服务。搭建智慧法院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把开发区法院对区内企业专业服务的效能最大化。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政务服务聚焦让“代办员”向“陪伴员”过渡,以主人翁意识和企业思维真正实现一人通办,探索开展“一岗多能、一人多专”的综合全科岗人员培训,促进“咨询全能、审批全能、服务全能”的“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攻坚工程报建综合受理。变“窗口综合”为“后台综合”,真正实现工程建设报建领域的全科制轮岗替换,练就能收件、能终审、能代办、能勘验的全能型服务人员。二是攻坚市场登记一窗通办。一方面,全面普及市场登记全程电子化,全力推广“政银合作”,拓展免费代办银行和服务网点建设,升级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启用24小时政务服务“一机通”自助服务终端;另一方面,试点市场登记“一窗办理”,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到许可证办理的全流程一窗办结,优化税务发票领用管理和网上申报,提高市场登记联动效能,落实长三角通办、全程网办,以及简易注销、自助打照、免费刻章等一系列工作。三是攻坚功能平台跨区申报。以“一区多园”改革思路为引领,充分发挥开发区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核心作用,搭建人员及职能可高效流动的“分中心”体系,打造“审批公章统一”、“审批清单统一”、“审批标准统一”、“管理考核统一”的服务机制。四是攻坚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援。扩大技术支援领域,从环保、水务、人防、审图向更多方向延伸,细化第三方协助职责,高效便捷地为企业和审批人员提供专家评审、法律法规、经验路径等业务支撑。七、加强信用建设,提供智慧服务作为省发改委面向全省及省外推广经验的样板区,开发区深度运用园区级信用库,将信用评级与企业获得奖补挂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在水电气报装、城市管理、工程质安监等事项上的承诺制服务。一方面,及时动态调整告知承诺事项清单,扩大承诺制覆盖范围,对于不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审批事项的非主审要件实行告知承诺制;另一方面,出台联合信用奖惩机制,对首次、偶发、轻微失信企业,引导履责纠错、信用修复,降低惩罚硬度;对信用监管情况良好的企业,按比例提高相关的扶持政策兑现金额;对纳入守信红名单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检政策,并作为政府采购、政企合作的首选对象。智慧服务方面,深入挖掘自行研发的“投资建设项目智能辅助平台”对企服务潜力,实现超前介入、智能咨询、精准指导、自动组卷的多功能代办服务。第一时间对企业、项目需求进行“画像”,通过解构出的126个审批识别要素,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包括“事项材料清单、办理流程、进度安排、前期费用、用章管理、注意事项”在内的定制化服务。政策兑现服务上,着力打造具备政策信息实时推送、个性化订阅、一窗受理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企业对所需的政策无需再四处查找和多头申报,就可以在开发区实现政策的深度咨询和申请办理。楼宇和公用设施监测管理方面,运用GIS平台推进楼宇经济和公用设施的智能化管理。详细掌握楼宇的合同管理、能源监测、房源信息、物业报修等数据,推动楼宇信息的智慧采集、展示、发布、推介、招商、承接等有效服务;着重加强对城市公用设施的关键节点管理,以及重点市政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为企业投资建设形成精确的数据支持。15925546765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崔舒飞环球时报159255467659110[]//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9b0c9bdc416d67aa9187f7d4e2ffde49u5.jp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近年来,江宁开发区坚决贯彻国家、省市区有关“放管服”改革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在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上构建高效精准的服务体系,打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从 “马上办”到 “我代办”,从“一枚印章管审批”到“不见面审批”,从“问题导向”到“客户思维”,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综合评价在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排名第一,在2019中国经济高峰论坛暨第十七届中国经济人物年会上,凭借独特的创新做法和良好的群众评价,荣获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创新示范区”称号。主要做法是:一、加快制度创新,促进效能优化大力实施以流程再造、提高效能为重点的审批服务优化行动,通过审批程序的“减法”,实现服务效能的优化,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20”专项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88条实施方案》等改革文件,实行技改奖补、知识产权奖励等奖补措施;完善促进企业集约化、循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的引导政策,出台《江宁开发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意见》;以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为重点,打造企业政务服务总门户,建立“五制度四清单一试点”,全面构建升级版的开发区“放管服”体系。一是业务窗口削减。按照“一窗受理、要件共享、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原则,通过改革审批系统,跟踪受理许可,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收费”,通关业务“单一窗口”申报。二是受理要件削减。推进工程报批从原先10多个部门、30多项审批材料缩减至1科办理、13项线上提交材料;取消施工许可原先前置的“建设资金落实”证明材料及“合同备案”手续;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实现纸质资料零收件;三是体外环节削减。运用“多规合一”及“代办协同”系统,让数据跑腿;通关保障上,开展“一次备案、多次使用”、“批次进出、集中申报” 、“区港联动、快速通关”等创新制度,货物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涉税业务上,落实涉税事项一厅通办,非接触式办税率达88%,纳税网上申报占98%,简易注销和出口退税实现零中间环节。二、深化思维变革,提升用户体验坚持“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义务”的鲜明导向,强化客户思维,通过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健全权责清晰、运转高效、公平公正、包容创新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支队,建设实体化运行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审图分中心和代办员流动工作站等立足企业需求“新窗口”;打造“城管天使”、“安监医生”、“环保管家”等服务品牌,推动由强制性管理向服务型引导转变;率先启动“企业发展陪伴计划”,加速企业成长期、拉长企业成熟期、延缓企业衰退期。通过国家指标争取、重大项目配比、平台购买等方式,保障项目用地;通过诚信大道快速化、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市政设施建设,破解企业运输难题;通过建设各类人才公寓,引入名校等方式,解决人才教育、安家之忧;通过专场招聘、人才招聘共享信息化平台和人力资源蓄水池制度,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通过统筹整合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载体,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实行从人才引进到项目运营全过程的一对一跟踪服务,建立“大走访”常态化机制,及时解决人才项目问题诉求,打造营商软环境。同时大力推行“双随机”监管改革,结合“公正监管”“信用监管”“智能监管”“审慎监管”并用,加强风险防控,变传统监管为“新老融合”同步监管,监管效能不断提升,市场秩序更为规范。三、聚焦重点难点,激发内生活力 大力弘扬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的园区传统,努力再造激情创业、敢闯敢试的火红年代。每年明确一批攻坚克难任务,主攻事关园区发展的历史遗留、难点堵点问题,并于年底评选出10件大事,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制定了《 “1+1+5”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通过1项基本考核+1项攻坚克难考核+5个专项考核,鼓励重点突破,提升整体水平。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在重大项目建设、楼宇经济管理、低效用地开发、百家湖硅巷建设等关键领域,成立实体化推进办,加快实现重点工作的破题,根据实际需求成立了投融资部、总工程师办公室等部门。抢抓运营主体上市的改革机遇,推进直属平台实体化运作,明确主责主业,注入优质资产,增强运作能力,同时为后续更大力度的改革理顺关系、打好基础。四、强化要素保障,助力经济发展一是推进低效用地开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出台“低效用地盘活意见”、“低效用地工改研、工改商实施办法”和“低效用地股权投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进开发区发展空间更加集约、资源使用更加高效、土地利用更加精细、产业发展更加高端。二是推进载体经济培育。成立载体服务联盟,打造特色楼宇。针对开发区的产业方向和规模,通过精准服务、政策扶持、产业推介、中介合作等方式,形成项目与载体高效适配的良性发展态势,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集聚楼宇、律师事务产业园、摩天工坊等多元化载体资源,实现以楼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与功能配套平衡。开发区目前拥有1座图书馆、4座体育馆、3家医院、9座小学、6所高校,对区内企业的辐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支持社会资本利用现状资源,精确布点,在法律咨询、培训机构、生活超市、体育设施等各类业态上充分契合区内产业布局和企业分布。五、搭建特色平台,促进政企互动一是攻坚政企交流模式更新。强化政企合作、校企对接、国资合营、民企互助,通过搭建对企交流互动平台,拉近开发区内各机构与市场主体的距离,形成“水乳交融”的经济合作氛围。二是攻坚企业倍增和陪伴行动。着重培养企业的植根性发展。做好倍增行动第二批企业培育工作,按照“选好选优、培优培强”原则,推进30家企业实现倍增;继续推动“企业成长陪伴行动”合作模式,鼓励青年企业家积极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提高对开发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三是攻坚惠企活动策划。针对国内外形势对企业带来的挑战,我们还将针对性地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实行“一对一”政策管家服务,并举办企业座谈会、联谊会、博览会、运动会、新产品发布会等交流活动,把惠企服务做成常态和品牌。四是攻坚创新创业活力。支持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提出重大前沿技术需求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并组织联合攻关,支持产、学、研组成市场化联合体,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协同创新学院,打通从基础研发到应用技术、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通道;支持硅巷、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集聚和孵化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五是攻坚司法援助服务。搭建智慧法院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把开发区法院对区内企业专业服务的效能最大化。六、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政务服务聚焦让“代办员”向“陪伴员”过渡,以主人翁意识和企业思维真正实现一人通办,探索开展“一岗多能、一人多专”的综合全科岗人员培训,促进“咨询全能、审批全能、服务全能”的“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一是攻坚工程报建综合受理。变“窗口综合”为“后台综合”,真正实现工程建设报建领域的全科制轮岗替换,练就能收件、能终审、能代办、能勘验的全能型服务人员。二是攻坚市场登记一窗通办。一方面,全面普及市场登记全程电子化,全力推广“政银合作”,拓展免费代办银行和服务网点建设,升级企业开办服务专区,启用24小时政务服务“一机通”自助服务终端;另一方面,试点市场登记“一窗办理”,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到许可证办理的全流程一窗办结,优化税务发票领用管理和网上申报,提高市场登记联动效能,落实长三角通办、全程网办,以及简易注销、自助打照、免费刻章等一系列工作。三是攻坚功能平台跨区申报。以“一区多园”改革思路为引领,充分发挥开发区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核心作用,搭建人员及职能可高效流动的“分中心”体系,打造“审批公章统一”、“审批清单统一”、“审批标准统一”、“管理考核统一”的服务机制。四是攻坚第三方机构技术支援。扩大技术支援领域,从环保、水务、人防、审图向更多方向延伸,细化第三方协助职责,高效便捷地为企业和审批人员提供专家评审、法律法规、经验路径等业务支撑。七、加强信用建设,提供智慧服务作为省发改委面向全省及省外推广经验的样板区,开发区深度运用园区级信用库,将信用评级与企业获得奖补挂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在水电气报装、城市管理、工程质安监等事项上的承诺制服务。一方面,及时动态调整告知承诺事项清单,扩大承诺制覆盖范围,对于不涉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审批事项的非主审要件实行告知承诺制;另一方面,出台联合信用奖惩机制,对首次、偶发、轻微失信企业,引导履责纠错、信用修复,降低惩罚硬度;对信用监管情况良好的企业,按比例提高相关的扶持政策兑现金额;对纳入守信红名单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检政策,并作为政府采购、政企合作的首选对象。智慧服务方面,深入挖掘自行研发的“投资建设项目智能辅助平台”对企服务潜力,实现超前介入、智能咨询、精准指导、自动组卷的多功能代办服务。第一时间对企业、项目需求进行“画像”,通过解构出的126个审批识别要素,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包括“事项材料清单、办理流程、进度安排、前期费用、用章管理、注意事项”在内的定制化服务。政策兑现服务上,着力打造具备政策信息实时推送、个性化订阅、一窗受理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企业对所需的政策无需再四处查找和多头申报,就可以在开发区实现政策的深度咨询和申请办理。楼宇和公用设施监测管理方面,运用GIS平台推进楼宇经济和公用设施的智能化管理。详细掌握楼宇的合同管理、能源监测、房源信息、物业报修等数据,推动楼宇信息的智慧采集、展示、发布、推介、招商、承接等有效服务;着重加强对城市公用设施的关键节点管理,以及重点市政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为企业投资建设形成精确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