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IJhSLN1P作者:嘉南·加内什,陈俊安译oversea.huanqiu.comarticle英媒:中国崛起,美国不必“自责”/e3pmt7bdh/e3pn5250c英国《金融时报》12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崛起的“责任”不在美国 你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类故事,以至于它们成为陈词滥调。一个失去亲人的人开始声讨夺走其亲人的疾病、犯罪或公共安全危险,并因此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捐款。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是一个真诚的愿望,即让其他人免受同样的悲痛。但也有一种想要夺回掌控权的深层心理需求。在被一个反复无常的世界所欺骗和支配之后,这种掌控的感觉,无论多么短暂,都能使他们得到安慰。国家也有需要处理的失落感。无论有朝一日是否会被中国超越,美国都已经失去上世纪90年代的那种单极地位。然而,美国应对这一创伤的方式,是纠结于它本来可以采取什么对策以避免目前的情况。如果中国没有在20年前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接纳就好了。如果美国历届政府与北京打交道时不那么轻信对方就好了。这种自责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正如一些共和党人现在仍然幻想的那样——是美国把中国“输”给了中国共产党。 表面上看,这种自责似乎很有勇气,很真诚。事实上,这是在避重就轻。另一个选择是承认一种现实:这个更大、更古老的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以来,(再度)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西方可能会以一定的代价推迟中国登上世界之巅的时间,但完全阻止中国崛起从来都不在西方的能力范围之内。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比承认过错更痛苦。民主世界的其他国家并不比美国更好受。“西方是如何邀请中国吃它的午餐的”——这听上去像是出自美国福克斯新闻,耸人听闻,并虚假地运用大白话。而事实上,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上周一篇文章的标题。考虑一下它的两层含义。首先,世贸组织在2001年本可以振振有词地拒绝中国这个人口占世界1/5的国家,后者刚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市场友好型改革。其次,这样做本来只会阻碍中国发展,而不是西方,尽管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公司在中国入世后热衷于利用那里的低廉劳动力。如果这只是学术上的错误,那么我们不必理会。但这种幻想是有政治后果的。推动特朗普入主白宫的一个观点是,在中国的崛起之路中,美国精英是失职的,甚至是同谋。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等历任总统仍然被认为出卖了美国的产业(但却没有因美国家庭受益于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而获得肯定)。认为强大的中国是历史反常现象的观念,支撑了美国的很多民粹主义论调。西方永远在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过错),以回避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否认世界上其他国家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在1949年就够奇怪了,至少当时美国在全球产出中的份额足够大,可以想象自己能影响遥远的其他国家。但到了21世纪还这样想,那就是活在一种自以为是的谵妄中了。这也在华盛顿引发了一个明显的认知矛盾。对华鹰派指责一两个美国领导人促成了中国的崛起。蓬佩奥担任国务卿时,似乎怀疑即使是尼克松在1972年承认这个“红色”国家的举动也是天真的。这种表面强硬的问题在于,它认为中国无法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繁荣。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种鹰派行为?为什么要永远(对中国)保持警惕和加大军事上的投入?中国不可能既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世纪对手,又是一个傻傻的自由贸易主义者无意中创造的产物。事实是,没有人比那些认识到中国十分庞大且雄心勃勃、无论是否加入世贸组织都无法长期被遏制的人更严肃地看待中国。真正的鹰派也相信中国的崛起是注定的。(作者嘉南·加内什,陈俊安译)163959717412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39608480120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e43c0215e9506139dcecb12f97b8dfd5u1.png{"email":"yuanxiaocun@huanqiu.com","name":"袁小存"}
英国《金融时报》12月15日文章,原题:中国崛起的“责任”不在美国 你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这类故事,以至于它们成为陈词滥调。一个失去亲人的人开始声讨夺走其亲人的疾病、犯罪或公共安全危险,并因此获得他人的支持和捐款。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是一个真诚的愿望,即让其他人免受同样的悲痛。但也有一种想要夺回掌控权的深层心理需求。在被一个反复无常的世界所欺骗和支配之后,这种掌控的感觉,无论多么短暂,都能使他们得到安慰。国家也有需要处理的失落感。无论有朝一日是否会被中国超越,美国都已经失去上世纪90年代的那种单极地位。然而,美国应对这一创伤的方式,是纠结于它本来可以采取什么对策以避免目前的情况。如果中国没有在20年前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接纳就好了。如果美国历届政府与北京打交道时不那么轻信对方就好了。这种自责可以追溯到1949年。当时——正如一些共和党人现在仍然幻想的那样——是美国把中国“输”给了中国共产党。 表面上看,这种自责似乎很有勇气,很真诚。事实上,这是在避重就轻。另一个选择是承认一种现实:这个更大、更古老的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以来,(再度)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西方可能会以一定的代价推迟中国登上世界之巅的时间,但完全阻止中国崛起从来都不在西方的能力范围之内。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比承认过错更痛苦。民主世界的其他国家并不比美国更好受。“西方是如何邀请中国吃它的午餐的”——这听上去像是出自美国福克斯新闻,耸人听闻,并虚假地运用大白话。而事实上,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上周一篇文章的标题。考虑一下它的两层含义。首先,世贸组织在2001年本可以振振有词地拒绝中国这个人口占世界1/5的国家,后者刚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市场友好型改革。其次,这样做本来只会阻碍中国发展,而不是西方,尽管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公司在中国入世后热衷于利用那里的低廉劳动力。如果这只是学术上的错误,那么我们不必理会。但这种幻想是有政治后果的。推动特朗普入主白宫的一个观点是,在中国的崛起之路中,美国精英是失职的,甚至是同谋。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等历任总统仍然被认为出卖了美国的产业(但却没有因美国家庭受益于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而获得肯定)。认为强大的中国是历史反常现象的观念,支撑了美国的很多民粹主义论调。西方永远在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过错),以回避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否认世界上其他国家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在1949年就够奇怪了,至少当时美国在全球产出中的份额足够大,可以想象自己能影响遥远的其他国家。但到了21世纪还这样想,那就是活在一种自以为是的谵妄中了。这也在华盛顿引发了一个明显的认知矛盾。对华鹰派指责一两个美国领导人促成了中国的崛起。蓬佩奥担任国务卿时,似乎怀疑即使是尼克松在1972年承认这个“红色”国家的举动也是天真的。这种表面强硬的问题在于,它认为中国无法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繁荣。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会有这种鹰派行为?为什么要永远(对中国)保持警惕和加大军事上的投入?中国不可能既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世纪对手,又是一个傻傻的自由贸易主义者无意中创造的产物。事实是,没有人比那些认识到中国十分庞大且雄心勃勃、无论是否加入世贸组织都无法长期被遏制的人更严肃地看待中国。真正的鹰派也相信中国的崛起是注定的。(作者嘉南·加内什,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