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8eHNjZG43作者:常青松 班兴令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常青松 班兴令:“断亲”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e3pmub6h5/e3pr9baf6近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的相关话题引发社会热议。对于什么是“断亲”,有学者解释其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但非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 “断亲”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既可能是新世代人口交往文化的选择趋势,也可能是人口社会结构转型后年轻人被动接受的结果。与其对此做简单的“道德评判”,理解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成因可能更有意义。首先,人口少子化可能催生了“断亲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总和生育率甚至低于1。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仅为2.62人。相较以往,诸多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丰富”的亲情体验,尤其是父母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舅舅姨妈、叔伯姑姑之类的角色。亲戚数量少、交往不够,很有可能是导致“亲属意识淡薄”的原因。亲戚规模的小型化趋势不仅是当下年轻人“断亲”的人口学基础,可能还预示着未来“断亲”现象将会持续存在且程度加深。 其次,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迁。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出现了诸多新型家庭形式,如“同居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新型的家庭模式容易带来家庭关系的“离散化”。这种疏离不仅是空间上的疏远、面对面互动的减弱等客观疏离,还包括情感上的主观疏离,如对亲戚的陌生感、不信任感,往来意愿也随之降低。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家庭集体利益的传统价值观也逐渐让渡于追求个体独立和幸福的现代理念。现代社会,亲戚等初级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比重和影响逐渐削减,而朋友、同事等次级关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走亲戚”不如“交朋友”的想法,“断亲”现象逐渐显现。再次,对于“孝道”的理解也有了时代新的内涵,出现了代际之间的差异。当代年轻人理解的“孝道”,融合了自由、独立的观念;而老一辈理解的“孝”更多是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思想挂钩。年轻人与老一辈人之间观念差异的外在表现也许就包含我们看见的“断亲”现象。最后,当下年轻人面临着诸多的现代社会压力,比如当下流行的“社交恐惧症”等网络用语也许能帮助我们窥见一斑。 “社交恐惧症”这个概念在年轻人群体中产生,或许也是加剧“断亲”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对于某些年轻人来讲,“断亲”可能只是其避免社会交往的其中一个层面。另外,面临现实的压力,当下年轻人可能也恐于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对其婚育状况、工作状况“查户口”似的询问。这种情况下,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可能就是“断亲”,这种“断亲”是有意识的主动选择。总而言之,年轻人“断亲”有其必然性,与人口结构、家庭结构转型息息相关,也是当代年轻人面临诸多压力的一种回应方式。年轻人“断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有必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在完善人口、家庭政策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现实关怀,让亲情成为“温暖的避风港”,而不是“甜蜜的负担”。(作者分别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导,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硕士研究生)168565185625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68565983407711[]
近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的相关话题引发社会热议。对于什么是“断亲”,有学者解释其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但非正式声明断绝亲戚关系”。 “断亲”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既可能是新世代人口交往文化的选择趋势,也可能是人口社会结构转型后年轻人被动接受的结果。与其对此做简单的“道德评判”,理解这一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成因可能更有意义。首先,人口少子化可能催生了“断亲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维持人口总量不变的世代更替水平2.1。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低,总和生育率甚至低于1。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仅为2.62人。相较以往,诸多独生子女从小缺乏“丰富”的亲情体验,尤其是父母为独生子女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舅舅姨妈、叔伯姑姑之类的角色。亲戚数量少、交往不够,很有可能是导致“亲属意识淡薄”的原因。亲戚规模的小型化趋势不仅是当下年轻人“断亲”的人口学基础,可能还预示着未来“断亲”现象将会持续存在且程度加深。 其次,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迁。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出现了诸多新型家庭形式,如“同居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新型的家庭模式容易带来家庭关系的“离散化”。这种疏离不仅是空间上的疏远、面对面互动的减弱等客观疏离,还包括情感上的主观疏离,如对亲戚的陌生感、不信任感,往来意愿也随之降低。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家庭集体利益的传统价值观也逐渐让渡于追求个体独立和幸福的现代理念。现代社会,亲戚等初级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比重和影响逐渐削减,而朋友、同事等次级关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走亲戚”不如“交朋友”的想法,“断亲”现象逐渐显现。再次,对于“孝道”的理解也有了时代新的内涵,出现了代际之间的差异。当代年轻人理解的“孝道”,融合了自由、独立的观念;而老一辈理解的“孝”更多是与“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思想挂钩。年轻人与老一辈人之间观念差异的外在表现也许就包含我们看见的“断亲”现象。最后,当下年轻人面临着诸多的现代社会压力,比如当下流行的“社交恐惧症”等网络用语也许能帮助我们窥见一斑。 “社交恐惧症”这个概念在年轻人群体中产生,或许也是加剧“断亲”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对于某些年轻人来讲,“断亲”可能只是其避免社会交往的其中一个层面。另外,面临现实的压力,当下年轻人可能也恐于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对其婚育状况、工作状况“查户口”似的询问。这种情况下,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可能就是“断亲”,这种“断亲”是有意识的主动选择。总而言之,年轻人“断亲”有其必然性,与人口结构、家庭结构转型息息相关,也是当代年轻人面临诸多压力的一种回应方式。年轻人“断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有必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在完善人口、家庭政策顶层设计的同时,注重现实关怀,让亲情成为“温暖的避风港”,而不是“甜蜜的负担”。(作者分别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博导,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