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jqEyac6Zg energy.huanqiu.comarticle第十九届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在渝召开/eh6hgvooo/eh74fmmjj12月12日,第十九届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网主办,主题为“构建分布式能源新业态 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重庆市能源局综合处处长金华,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玉清,华电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永锋,博众智合 (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作论坛主旨报告。本届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段洁仪主持。“双碳”背景下,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和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分布式能源已成为引领能源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以天然气、光伏、风电、生物质等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分布式能源建设未来将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准质量提供全新路径。推动分布式能源行业创新和发展史玉波在致辞中指出,近二十年来,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各项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在用能成本、电网接入、市场交易、技术创新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当前的形势,应进一步完善分布式能源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一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进分布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分布式能源的供给能力和稳定性,不断降低能源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拓展分布式能源的应用领域,促进其与传统能源系统的融合,实现多能源互补、互联互通,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能源体系;四是加强协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金华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引领,推动清洁外电入渝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市内的清洁能源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重庆市风光新能源的装机规模达到了320万千瓦,其中风电203万千瓦,光伏117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90%,在建和已开工建设的装机还有45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新能源装机超过750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450%。分布式能源系统是能源革命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进手段,将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推动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的课题,希望借助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平台优势,汇聚行业专家力量,持续深化“双碳”目标下分布式能源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的研究,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冯丽雯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布式能源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引领着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当前,分布式能源正逐步成为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网始终致力于成为能源领域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智库,旨在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合作。在分布式能源领域,中国能源网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深化行业研究,推动创新技术和经验的分享,促进国内外优秀资源的共享,助力分布式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通过本届论坛将与各位专家学者、行业同仁共同努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为分布式能源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段洁仪介绍,为响应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要部署,探讨风、光、水、气、氢、储等项目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多源协同互补、多网互联互济、源网荷储互动,提升区域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和协调运行能力和水平,第十九届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邀请到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行业组织等单位权威学者、专家和企业人士参与,围绕如何推动分布式能源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推进新能源的应用,聚焦成渝地区风光水气氢源网荷储综合能源利用模式及创新方案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探索“双碳”目标下分布式能源产业模式与路径主旨发言环节,吴吟作题为《我国能源低碳转型与分布式能源发展展望》主旨报告。他指出,目前,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形势急迫,国际社会仍在努力寻求化解气候变化危机之道。为争取主动,我国必须为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早作谋划。对于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吴吟提出六个方面:少用碳、少排碳、利用碳、不排碳、吸收碳、碳循环。其中,少用碳必须把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少排碳要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煤炭耦合生物质发电;利用碳用于油气田驱油驱气,把碳固化在材料中;不排碳需要又好又快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积极发展各类储能;吸收碳要利用好边际林地大规模植树造林,探索发展植物能源;碳循环要研发碳捕集利用新路径,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中取得突破。对于分布式能源发展,吴吟定义为三个阶段:热电联供阶段、分布式新能源阶段、综合能源系统阶段。他表示,分布式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一定是输入端多元绿色、生产过程多能互补、运行过程多流融合、输出端多品联产,要把握区域能源综合管控中心,积极探索分布式光储直柔,努力开发数字技术,精准施策促进分布式能源健康发展。张玉清作题为《构建多能协同融合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思考》主旨报告。他强调,构建多能协同融合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需要、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需要、是优化开发利用布局的需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需要、是推动农村能源革命的需要。构建多能协同融合分布式能源系统背景下,需要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多能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中东部分布式能源多能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虚拟电厂优化配置发展分布式能源、需要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分布式能源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分布式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中东部沿海地区海上能源融合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山区村镇分布式智能燃气微网建设、需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解决发展短板。胡永锋在题为《双碳目标下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探索与展望》报告中展示了华电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集群楼宇项目、产业园区项目、旅游园区项目、经济开发园区项目、大型工业企业项目、污水处理厂项目、生物质综合能源项目等十余项分布式能源典型项目案例。他指出,学校、医院、酒店、商务综合体等仍然是分布式能源应用的优势所在,全国院校的能源消耗占据了社会总能耗的10%,医院建筑能耗高于其他公共和民用建筑,是一般公共建筑的1.6~2倍。工商业园区是分布式能源重要应用场景,我国70%的工业用能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用户用能方式多元化,具备形成综合用能增值服务的条件。乡村振兴为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采用“风光储地热生物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打造现代农牧业及养殖业,采用“风光地热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实现农畜产品加工用能绿色清洁利用,采用“绿色能源+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是分布式能源项目的重要路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是分布式能源优势所在也是主流方向,先进储能技术是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高效综合利用是分布式零碳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是综合能源经济高效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良好的商业模式是分布式能源项目成功的关键。尹明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思考》报告,针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及德国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启示,从形势、挑战、经验、逻辑、建议等多方面阐述了新形势对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影响。他表示,分布式开发利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具有贴近用户、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小、土地空间占用少和商业模式多样等优点,可规模化推广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因为更具有与其他产业复合开发度高、生态环境负效应低、产业成熟度高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一类分布式能源。“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据测算,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分别增长4.7、5.5和7.5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分别增长3、3.7和4.8亿千瓦左右,达到5.5、9.2和14亿千瓦。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例如项目开发管理、电站安全、运维难度、配电网与电能质量、协调难度大等多重挑战,需要我们借鉴国际发达国家,例如德国通过法规先行、规范并网运行、重视灵活性资源、平衡机制、电网区域互联、聚合分散性小容量分组等广泛经验。同时,尹明表示,某种意义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逻辑已经被颠覆,建议提高分布式发电项目可观、可测、可控性;重视分布式发电项目的“融合”供能,弱化其作为“电源”的功能;重视分布式发电项目的聚合形式;加快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进入绿电交易。《风光水气氢储分布式能源发展报告2023》发布在本届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与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共同编写的《风光水气氢储分布式能源发展报告2023》白皮书由中国能源网副总经理张葵叶作为代表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布。该报告主要从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政策环境、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各类热泵、生物质能、氢能、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储能(电热冷)、虚拟电站、分布式智能微网等十四个章节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最新情况、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据了解,本届论坛还将举行以“区域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探讨”“分布式能源的创新业态”为主题的两场论坛活动,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燃气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电通用公司、德国PSI软件公司、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大学等多家行业翘楚聚焦新能源消纳、多能互补耦合、综合能源管理、光量子发电光解水制氢、数字化AI技术等热门话题建言献策,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广泛凝聚合力。170243408440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齐琛冏环球网170243408440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cb377f0d7bd842f36120bdc3f0ba14f7.png{"email":"qichenjiong@huanqiu.com","name":"齐琛冏"}
12月12日,第十九届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网主办,主题为“构建分布式能源新业态 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重庆市能源局综合处处长金华,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玉清,华电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永锋,博众智合 (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项目主任尹明作论坛主旨报告。本届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段洁仪主持。“双碳”背景下,随着科技水平不断进步和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分布式能源已成为引领能源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以天然气、光伏、风电、生物质等为代表的分布式能源正逐步成为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分布式能源建设未来将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准质量提供全新路径。推动分布式能源行业创新和发展史玉波在致辞中指出,近二十年来,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一直在积极探索和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各项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分布式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在用能成本、电网接入、市场交易、技术创新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面对当前的形势,应进一步完善分布式能源发展的路径和策略。一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推进分布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分布式能源的供给能力和稳定性,不断降低能源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拓展分布式能源的应用领域,促进其与传统能源系统的融合,实现多能源互补、互联互通,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能源体系;四是加强协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金华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重庆市坚持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引领,推动清洁外电入渝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市内的清洁能源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重庆市风光新能源的装机规模达到了320万千瓦,其中风电203万千瓦,光伏117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90%,在建和已开工建设的装机还有45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重庆市新能源装机超过750万千瓦,比“十三五”末增长450%。分布式能源系统是能源革命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进手段,将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推动分布式能源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的课题,希望借助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平台优势,汇聚行业专家力量,持续深化“双碳”目标下分布式能源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的研究,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冯丽雯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布式能源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引领着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当前,分布式能源正逐步成为我国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能源网始终致力于成为能源领域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智库,旨在推动能源行业的发展,促进行业内外的交流合作。在分布式能源领域,中国能源网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不断完善平台功能,深化行业研究,推动创新技术和经验的分享,促进国内外优秀资源的共享,助力分布式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通过本届论坛将与各位专家学者、行业同仁共同努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完善,为分布式能源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段洁仪介绍,为响应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重要部署,探讨风、光、水、气、氢、储等项目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多源协同互补、多网互联互济、源网荷储互动,提升区域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和协调运行能力和水平,第十九届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邀请到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行业组织等单位权威学者、专家和企业人士参与,围绕如何推动分布式能源行业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推进新能源的应用,聚焦成渝地区风光水气氢源网荷储综合能源利用模式及创新方案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探索“双碳”目标下分布式能源产业模式与路径主旨发言环节,吴吟作题为《我国能源低碳转型与分布式能源发展展望》主旨报告。他指出,目前,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形势急迫,国际社会仍在努力寻求化解气候变化危机之道。为争取主动,我国必须为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早作谋划。对于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吴吟提出六个方面:少用碳、少排碳、利用碳、不排碳、吸收碳、碳循环。其中,少用碳必须把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少排碳要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煤炭耦合生物质发电;利用碳用于油气田驱油驱气,把碳固化在材料中;不排碳需要又好又快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积极发展各类储能;吸收碳要利用好边际林地大规模植树造林,探索发展植物能源;碳循环要研发碳捕集利用新路径,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中取得突破。对于分布式能源发展,吴吟定义为三个阶段:热电联供阶段、分布式新能源阶段、综合能源系统阶段。他表示,分布式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未来分布式能源发展一定是输入端多元绿色、生产过程多能互补、运行过程多流融合、输出端多品联产,要把握区域能源综合管控中心,积极探索分布式光储直柔,努力开发数字技术,精准施策促进分布式能源健康发展。张玉清作题为《构建多能协同融合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思考》主旨报告。他强调,构建多能协同融合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需要、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需要、是优化开发利用布局的需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需要、是推动农村能源革命的需要。构建多能协同融合分布式能源系统背景下,需要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多能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推动中东部分布式能源多能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虚拟电厂优化配置发展分布式能源、需要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分布式能源协同融合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分布式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中东部沿海地区海上能源融合发展、需要大力推动山区村镇分布式智能燃气微网建设、需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解决发展短板。胡永锋在题为《双碳目标下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探索与展望》报告中展示了华电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的集群楼宇项目、产业园区项目、旅游园区项目、经济开发园区项目、大型工业企业项目、污水处理厂项目、生物质综合能源项目等十余项分布式能源典型项目案例。他指出,学校、医院、酒店、商务综合体等仍然是分布式能源应用的优势所在,全国院校的能源消耗占据了社会总能耗的10%,医院建筑能耗高于其他公共和民用建筑,是一般公共建筑的1.6~2倍。工商业园区是分布式能源重要应用场景,我国70%的工业用能集中在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用户用能方式多元化,具备形成综合用能增值服务的条件。乡村振兴为分布式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采用“风光储地热生物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打造现代农牧业及养殖业,采用“风光地热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实现农畜产品加工用能绿色清洁利用,采用“绿色能源+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是分布式能源项目的重要路径,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是分布式能源优势所在也是主流方向,先进储能技术是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高效综合利用是分布式零碳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是综合能源经济高效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良好的商业模式是分布式能源项目成功的关键。尹明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发展的思考》报告,针对我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及德国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启示,从形势、挑战、经验、逻辑、建议等多方面阐述了新形势对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影响。他表示,分布式开发利用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具有贴近用户、建设周期短、投资规模小、土地空间占用少和商业模式多样等优点,可规模化推广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因为更具有与其他产业复合开发度高、生态环境负效应低、产业成熟度高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一类分布式能源。“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据测算,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分别增长4.7、5.5和7.5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分别增长3、3.7和4.8亿千瓦左右,达到5.5、9.2和14亿千瓦。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着例如项目开发管理、电站安全、运维难度、配电网与电能质量、协调难度大等多重挑战,需要我们借鉴国际发达国家,例如德国通过法规先行、规范并网运行、重视灵活性资源、平衡机制、电网区域互联、聚合分散性小容量分组等广泛经验。同时,尹明表示,某种意义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逻辑已经被颠覆,建议提高分布式发电项目可观、可测、可控性;重视分布式发电项目的“融合”供能,弱化其作为“电源”的功能;重视分布式发电项目的聚合形式;加快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进入绿电交易。《风光水气氢储分布式能源发展报告2023》发布在本届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与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共同编写的《风光水气氢储分布式能源发展报告2023》白皮书由中国能源网副总经理张葵叶作为代表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布。该报告主要从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状况、政策环境、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各类热泵、生物质能、氢能、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储能(电热冷)、虚拟电站、分布式智能微网等十四个章节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最新情况、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据了解,本届论坛还将举行以“区域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探讨”“分布式能源的创新业态”为主题的两场论坛活动,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燃气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电通用公司、德国PSI软件公司、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大学等多家行业翘楚聚焦新能源消纳、多能互补耦合、综合能源管理、光量子发电光解水制氢、数字化AI技术等热门话题建言献策,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广泛凝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