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ffg43wzv5作者:汤景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汤景泰:对情绪价值的不当操弄值得警惕/e3pmub6h5/e3pr9baf6在流量经济裹挟下,近年来,一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持续在受众的情绪价值方面做文章。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经过刻意策划的摆拍式视频更是成为榨取受众情绪价值的新动向。例如,今年年初,一则211毕业男子被裁后瞒着妻子送外卖的视频刷屏,但不久后经外卖平台核实,这疑似是摆拍的“苦情戏”。这类对情绪价值的利益化操弄,歪曲了新闻中情绪价值的本来面貌,是对受众情感的肆意消费。情绪价值是一个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在情感层面上的意义,而不是其功利价值。它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产品、体验或品牌产生情感连接,而这将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感知。在去年底《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十大流行语”中,“情绪价值”位列其中。在新闻传播中,拿情绪价值做文章的传统做法是“标题党”,即使用耸人听闻、夸大其词的标题和配图,于是有了所谓“震惊体”“吓尿体”等说法。还有一种则是在话语修辞上着力,使用各种夸张的、情绪化的语言,以期引起受众的情绪共鸣,如通过大量的感官描写,使受众仿佛置身于现场,或者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近来,摆拍式视频成为恶意消费情绪价值的重灾区。像此前获得广泛关注的“大凉山女孩捡瓶子挣学费”“500斤滞销白菜卖30元菜农大哭”等视频,均被曝光是摆拍。这类摆拍式视频往往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频共振,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接受场景和活生生的案例典型,感染力更强,它们因此被一些人视为议题建构的流量密码。从新闻叙事的角度来看,这类视频基本采用的都是悲情叙事的戏码,即把悲情作为叙事核心,使之成为文本的主导情感基调和风格,让主角成为悲情表达的符号。具体来看,其操作模式主要是渲染个体悲情,给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找一个基层形象样本,把主角定位为一名受害者,以其悲剧性遭遇形成叙事张力,并通过情感注入唤起读者的悲情体验。以个体的悲剧命运为样本,深入反思背后的社会问题,本是有价值的深度报道模式之一。但摆拍式视频往往将个体悲剧极端化、简单化,甚至戏剧化,引导受众消费一个虚构的悲剧性命运。对情绪价值的不当操弄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情感在舆论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传播平台而言,社交媒体为情感的跨地域、跨群体和跨文化的即时传播提供了可能,助推网络社群形成情感共同体,这就为焦点事件的传播提供了情感驱动力。因此,在社交平台中,以焦虑、愤怒等为情感内核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并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传播行为进行群体表征,从而形成情感的共同体。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共同体形式是“想象的共同体”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社会学家马费索利提出了“情感部落”的概念,“部落”成为情感共同体的隐喻。也正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情感共同体,悲情叙事更容易激发公众同情,并自然裹挟了相当的道德力量,从而制造出更广泛的舆论压力。从另一方面说,情绪价值在新闻价值中的凸显也特别值得主流媒体关注。传统的新闻理念认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真实,不应掺杂个人情感。但正本清源来看,情绪价值一直是新闻价值的客观构成。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情绪对于我们的思考、行为和决策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一直以来,真正高质量的新闻正是通过描述真实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体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情感启发,促使受众深入思考和关注社会问题。也正是因为能够长期保持高质量的新闻生产,并由此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一家媒体才更能成为社会中的权威主流媒体。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消极的情绪才具有价值,积极的情绪同样重要。真正的主流媒体应该在传递情绪时保持平衡,既能够引发受众的同情和关注,也能够激发积极的情感,如希望、勇气和团结等。更重要的是,情绪价值只是新闻价值的一部分,它应该与其他新闻价值,如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等相结合,共同构成高质量的新闻。因此,如何与更广泛的大众同频共振,适应更高尚、深沉和长远的情绪价值需求,值得主流媒体和其他新闻发布主体更深入探索。(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70845487987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袁小存环球时报170847427414611[]{"email":"weishaopu@huanqiu.com","name":"魏少璞"}
在流量经济裹挟下,近年来,一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持续在受众的情绪价值方面做文章。尤其是随着短视频的流行,经过刻意策划的摆拍式视频更是成为榨取受众情绪价值的新动向。例如,今年年初,一则211毕业男子被裁后瞒着妻子送外卖的视频刷屏,但不久后经外卖平台核实,这疑似是摆拍的“苦情戏”。这类对情绪价值的利益化操弄,歪曲了新闻中情绪价值的本来面貌,是对受众情感的肆意消费。情绪价值是一个经济学和营销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某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在情感层面上的意义,而不是其功利价值。它强调的是消费者对产品、体验或品牌产生情感连接,而这将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感知。在去年底《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十大流行语”中,“情绪价值”位列其中。在新闻传播中,拿情绪价值做文章的传统做法是“标题党”,即使用耸人听闻、夸大其词的标题和配图,于是有了所谓“震惊体”“吓尿体”等说法。还有一种则是在话语修辞上着力,使用各种夸张的、情绪化的语言,以期引起受众的情绪共鸣,如通过大量的感官描写,使受众仿佛置身于现场,或者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近来,摆拍式视频成为恶意消费情绪价值的重灾区。像此前获得广泛关注的“大凉山女孩捡瓶子挣学费”“500斤滞销白菜卖30元菜农大哭”等视频,均被曝光是摆拍。这类摆拍式视频往往与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频共振,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接受场景和活生生的案例典型,感染力更强,它们因此被一些人视为议题建构的流量密码。从新闻叙事的角度来看,这类视频基本采用的都是悲情叙事的戏码,即把悲情作为叙事核心,使之成为文本的主导情感基调和风格,让主角成为悲情表达的符号。具体来看,其操作模式主要是渲染个体悲情,给广泛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寻找一个基层形象样本,把主角定位为一名受害者,以其悲剧性遭遇形成叙事张力,并通过情感注入唤起读者的悲情体验。以个体的悲剧命运为样本,深入反思背后的社会问题,本是有价值的深度报道模式之一。但摆拍式视频往往将个体悲剧极端化、简单化,甚至戏剧化,引导受众消费一个虚构的悲剧性命运。对情绪价值的不当操弄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情感在舆论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传播平台而言,社交媒体为情感的跨地域、跨群体和跨文化的即时传播提供了可能,助推网络社群形成情感共同体,这就为焦点事件的传播提供了情感驱动力。因此,在社交平台中,以焦虑、愤怒等为情感内核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流量,并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传播行为进行群体表征,从而形成情感的共同体。这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共同体形式是“想象的共同体”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社会学家马费索利提出了“情感部落”的概念,“部落”成为情感共同体的隐喻。也正是因为这种大规模的情感共同体,悲情叙事更容易激发公众同情,并自然裹挟了相当的道德力量,从而制造出更广泛的舆论压力。从另一方面说,情绪价值在新闻价值中的凸显也特别值得主流媒体关注。传统的新闻理念认为,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真实,不应掺杂个人情感。但正本清源来看,情绪价值一直是新闻价值的客观构成。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情绪对于我们的思考、行为和决策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一直以来,真正高质量的新闻正是通过描述真实的人物、事件和情感体验,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情感启发,促使受众深入思考和关注社会问题。也正是因为能够长期保持高质量的新闻生产,并由此与受众建立情感连接,一家媒体才更能成为社会中的权威主流媒体。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只有消极的情绪才具有价值,积极的情绪同样重要。真正的主流媒体应该在传递情绪时保持平衡,既能够引发受众的同情和关注,也能够激发积极的情感,如希望、勇气和团结等。更重要的是,情绪价值只是新闻价值的一部分,它应该与其他新闻价值,如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等相结合,共同构成高质量的新闻。因此,如何与更广泛的大众同频共振,适应更高尚、深沉和长远的情绪价值需求,值得主流媒体和其他新闻发布主体更深入探索。(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