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hYcrQbbPi tech.huanqiu.comarticle让创新资源流动共享/e3pmh164r/e3pmh2hq8◎本报记者 叶 青 两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带领9名教授以“团队形式”一同被全职引进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工作。短短两年内,团队领衔成功申请了全国中医类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的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团队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备的高端科技平台,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与合作。”刘良由衷地说。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创新资源流动共享,构建大湾区开放型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科技协同创新能量加速释放 202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教授邵敏华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最耐久氢燃料电池,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的技术支撑。 “超算对科研具有很大支撑作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主要为香港高校老师提供算力服务,他们通过算力中心在基础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榜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第四年排名居全球第二位。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3.45%,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PCT(专利合作协定的英文缩写)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稳步推进中,构建了“两点两廊”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积极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先后落地并实现全面入轨运行。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靠的是大湾区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举措。 产业与科技融合共舞 何耀威是一名来自香港的创业者,他所创办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落户在深圳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大湾区开始布局后,地区融合不断加快。我们在这里发展,体验到了许多与政府方面的互动。政府会很积极地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从资金、人员、行业配套方面制定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何耀威说。 以何耀威为代表的香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到大湾区创新创业。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更有着他们发展所需的坚实产业基础。 2023年10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向广州高新区企业——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颁发了EH216-S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这是全球载人eVTOL航空器中首个获得合格证的型号。该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胡华智说,广州高新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友好。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的形成,正推动低空经济这个未来产业的发展驶入“新赛道”。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预计超13.6万亿元。 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前面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挑战。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广东重大项目申报面向港澳科研机构开放,“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位于广州南沙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与香港机电工程署合作,实现双方转化平台互联互通,现已累计发布技术成果964项、技术需求408项。 “我们深化与港澳高校院所、园区的合作,近两年还与香港科技园、香港电子业商会共同举办电子制造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为香港再工业化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说。 去年,广州市科技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以广州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试点,出台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 “粤港澳三地有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互补的先天优势,未来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一定能取得新突破。我们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1708651263885责编:张嘉玉科技日报170865126388511[]{"email":"zhangjiayu@huanqiu.com","name":"张嘉玉"}
◎本报记者 叶 青 两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带领9名教授以“团队形式”一同被全职引进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工作。短短两年内,团队领衔成功申请了全国中医类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的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团队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灵活、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完备的高端科技平台,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与合作。”刘良由衷地说。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创新资源流动共享,构建大湾区开放型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科技协同创新能量加速释放 2023年6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教授邵敏华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最耐久氢燃料电池,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的技术支撑。 “超算对科研具有很大支撑作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主要为香港高校老师提供算力服务,他们通过算力中心在基础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榜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第四年排名居全球第二位。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3.45%,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PCT(专利合作协定的英文缩写)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稳步推进中,构建了“两点两廊”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积极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先后落地并实现全面入轨运行。 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跻身全球顶尖科技集群靠的是大湾区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不断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举措。 产业与科技融合共舞 何耀威是一名来自香港的创业者,他所创办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落户在深圳福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大湾区开始布局后,地区融合不断加快。我们在这里发展,体验到了许多与政府方面的互动。政府会很积极地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从资金、人员、行业配套方面制定帮助企业发展的政策。”何耀威说。 以何耀威为代表的香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到大湾区创新创业。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更有着他们发展所需的坚实产业基础。 2023年10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向广州高新区企业——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颁发了EH216-S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型号合格证。这是全球载人eVTOL航空器中首个获得合格证的型号。该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胡华智说,广州高新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非常友好。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生态的形成,正推动低空经济这个未来产业的发展驶入“新赛道”。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预计超13.6万亿元。 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前面临“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挑战。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广东重大项目申报面向港澳科研机构开放,“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位于广州南沙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与香港机电工程署合作,实现双方转化平台互联互通,现已累计发布技术成果964项、技术需求408项。 “我们深化与港澳高校院所、园区的合作,近两年还与香港科技园、香港电子业商会共同举办电子制造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为香港再工业化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东莞市副市长黎军说。 去年,广州市科技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资跨境正面清单,以广州实验室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试点,出台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 “粤港澳三地有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互补的先天优势,未来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一定能取得新突破。我们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