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9XBVGCAvO作者:李冠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李冠杰:“王妃消失”考验英国王室公信力/e3pmub6h5/e3pr9baf6近日,围绕凯特王妃“消失”,英国王室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热点。自今年年初凯特王妃入院接受腹部手术以来,英国王室的种种举措让媒体和公众浮想翩翩,怀疑王室内部可能“出了大事”。凯特王妃在3月22日公开了一段视频,讲述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实,总算暂时平息了两个多月来“王妃消失”的谣言,民众的情绪也从谣言八卦转向怜悯同情。 在整场舆论风波中,凯特王妃“消失”会引发广泛关注是其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所致。作为一位女性,她天然地需要有个人空间和隐私;而作为英国王妃,凯特需要保持公众人物的公开性。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很多情况下必须作出取舍。对于凯特来说,她不愿把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公之于众合情合理。一方面,病情本来就属于个人隐私,不足为外人道,若是存在病耻感则更应受到关怀;另一方面,威廉和凯特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同样身患癌症的英国国王查尔斯和年龄只有11岁、9岁和6岁的3个孩子,正如她在视频中自述的,选择暂时保密也是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 在众多王室成员中,凯特王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民调统计,38%的英国民众最喜欢的王室成员是凯特王妃,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44%,这也不免让她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聚光灯和显微镜之下。对于民众而言,他们只想知道凯特王妃怎么样了;而对于凯特王妃来说,不断给民众制造“烟雾”是她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家庭的方式。怀揣秘密和试图解密的力量不断碰撞博弈,漫天飞的谣言成了揭露真相的助推器。随着谣言不断发酵,最终突破了凯特作为王妃与个人身份间的临界点,两害相权之下,她选择承担起王妃的责任,出面挽救了王室这次的公信力危机。 凯特王妃“消失”风波证明英国王室应对公共危机“不抱怨、不辟谣”的信条已然失效。纵观英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王权逐渐式微,英国的权力中心转移到议会下院。然而在英国的宗教和政治制度中,王室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英国政治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公共责任、维护形象、凝聚人心的任务,形象可以说是英国王室的“生命线”。在伊丽莎白二世时代,英国王室保持自身权威的秘诀是坚决奉行“不抱怨、不辟谣”的公关原则。到了戴安娜作为王妃的时期,这条原则或许仍有一些效果,但近年来的一系列王室风波证明,这一原则已逐渐失效。如哈里和梅根脱离王室并曝光内幕谋利、安德鲁王子被卷入爱泼斯坦性侵案等,英国王室都曾尝试冷处理,但不仅没能平息舆论,还导致舆情不受限制地扩大,让王室多年积累的权威遭受重创。“不抱怨、不辟谣”的冷处理原则,在公众眼中越来越像无话可说的默认,尽显被动。“消失王妃”舆情演变的始末足以表明,这条原则至少对公共影响力较大的王室核心成员而言已意义不大。更何况,王室也没有坚持冷处理的定力,数次披露暧昧不清的信息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反倒让自己成了谣言的推动者。凯特王妃的选择和补救正在悄然改变着英国王室的公关原则,及时响应、澄清真相才是未来王室把舆论危机扼杀在源头的关键。 此次凯特王妃“消失”风波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同情与反思,可能会增强民众对王室的保护意识。一方面,患病的事实让媒体和造谣者从对凯特王妃的过度关注,反转成每个围观者都需要承担的责任,产生负罪感。另一方面,“顾家”也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共情的理由,既符合凯特王妃一贯的亲民形象,也容易让民众代入,激起对威廉凯特一家的普遍同情,联想起国王查尔斯等成员先后被查出癌症,英国王室是一个“年老多病的脆弱群体”的印象将在民众眼中被不断强化,英国王室的“脆弱感”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流形象。由此,英国社会保护王室的声音可能会增多,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掉部分取消王室的呼吁。但值得注意的是,质疑凯特王妃出镜自述患癌的视频为AI合成的声音并未彻底平息。假如等到4月中旬,凯特王妃仍未能如白金汉宫方面宣称的那样与公众见面,届时英国王室的公信力可能将遭受更大规模的损害与反噬。(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 171156399852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11580314502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近日,围绕凯特王妃“消失”,英国王室再次成为全球舆论热点。自今年年初凯特王妃入院接受腹部手术以来,英国王室的种种举措让媒体和公众浮想翩翩,怀疑王室内部可能“出了大事”。凯特王妃在3月22日公开了一段视频,讲述自己身患癌症的事实,总算暂时平息了两个多月来“王妃消失”的谣言,民众的情绪也从谣言八卦转向怜悯同情。 在整场舆论风波中,凯特王妃“消失”会引发广泛关注是其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所致。作为一位女性,她天然地需要有个人空间和隐私;而作为英国王妃,凯特需要保持公众人物的公开性。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很多情况下必须作出取舍。对于凯特来说,她不愿把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公之于众合情合理。一方面,病情本来就属于个人隐私,不足为外人道,若是存在病耻感则更应受到关怀;另一方面,威廉和凯特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同样身患癌症的英国国王查尔斯和年龄只有11岁、9岁和6岁的3个孩子,正如她在视频中自述的,选择暂时保密也是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 在众多王室成员中,凯特王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据民调统计,38%的英国民众最喜欢的王室成员是凯特王妃,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44%,这也不免让她的一举一动都被置于聚光灯和显微镜之下。对于民众而言,他们只想知道凯特王妃怎么样了;而对于凯特王妃来说,不断给民众制造“烟雾”是她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家庭的方式。怀揣秘密和试图解密的力量不断碰撞博弈,漫天飞的谣言成了揭露真相的助推器。随着谣言不断发酵,最终突破了凯特作为王妃与个人身份间的临界点,两害相权之下,她选择承担起王妃的责任,出面挽救了王室这次的公信力危机。 凯特王妃“消失”风波证明英国王室应对公共危机“不抱怨、不辟谣”的信条已然失效。纵观英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王权逐渐式微,英国的权力中心转移到议会下院。然而在英国的宗教和政治制度中,王室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英国政治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肩负公共责任、维护形象、凝聚人心的任务,形象可以说是英国王室的“生命线”。在伊丽莎白二世时代,英国王室保持自身权威的秘诀是坚决奉行“不抱怨、不辟谣”的公关原则。到了戴安娜作为王妃的时期,这条原则或许仍有一些效果,但近年来的一系列王室风波证明,这一原则已逐渐失效。如哈里和梅根脱离王室并曝光内幕谋利、安德鲁王子被卷入爱泼斯坦性侵案等,英国王室都曾尝试冷处理,但不仅没能平息舆论,还导致舆情不受限制地扩大,让王室多年积累的权威遭受重创。“不抱怨、不辟谣”的冷处理原则,在公众眼中越来越像无话可说的默认,尽显被动。“消失王妃”舆情演变的始末足以表明,这条原则至少对公共影响力较大的王室核心成员而言已意义不大。更何况,王室也没有坚持冷处理的定力,数次披露暧昧不清的信息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反倒让自己成了谣言的推动者。凯特王妃的选择和补救正在悄然改变着英国王室的公关原则,及时响应、澄清真相才是未来王室把舆论危机扼杀在源头的关键。 此次凯特王妃“消失”风波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同情与反思,可能会增强民众对王室的保护意识。一方面,患病的事实让媒体和造谣者从对凯特王妃的过度关注,反转成每个围观者都需要承担的责任,产生负罪感。另一方面,“顾家”也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共情的理由,既符合凯特王妃一贯的亲民形象,也容易让民众代入,激起对威廉凯特一家的普遍同情,联想起国王查尔斯等成员先后被查出癌症,英国王室是一个“年老多病的脆弱群体”的印象将在民众眼中被不断强化,英国王室的“脆弱感”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流形象。由此,英国社会保护王室的声音可能会增多,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掉部分取消王室的呼吁。但值得注意的是,质疑凯特王妃出镜自述患癌的视频为AI合成的声音并未彻底平息。假如等到4月中旬,凯特王妃仍未能如白金汉宫方面宣称的那样与公众见面,届时英国王室的公信力可能将遭受更大规模的损害与反噬。(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