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va19ZQZ9i energy.huanqiu.comarticle湿地之美看青海 多方行动护生态/eh6hgvooo/eh747rur4【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青海是湿地大省。10月14-1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共青海省委网信办指导,人民网青海频道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湿地之美看青海”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青海举办。环球网记者跟随“湿地之美看青海”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前往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等地多处湿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青海多地多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成效,了解青海湿地之美,感受生态之美。湿地生态质量稳步提升“高原蓝宝石”越发晶莹浩瀚无垠的蔚蓝湖面,粼粼波光闪闪动人,水鸟在水面翩跹,湖边大片金黄草原,仙女湾如诗如画的美景,彰显着青海湖的魅力。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作为我国高寒湿地(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其湖体、沼泽、河流、芦苇、草甸等构成了青海湖湿地类型的多样化,使湿地景观显现出多姿多彩、丰富生动的景象。“通过对仙女湾周边采取沙化治理、黑土滩治理、盐碱地治理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措施,青海湖的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不断增加。”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刚察分局副局长杨昌加介绍。青海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江河,美在大湖,美在生态,也美在各类湿地。从湟水河畔到青海湖畔,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腹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万物生存创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现有湿地面积713万公顷,居全国前列,每年向下游输送近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且青海湿地面积大、类型多、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在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从9月24日举办的青海省湿地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青海投入资金3.9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采取封育、退化湿地修复、地形整塑、自然岸线维护、水系连通等技术措施,促使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吸引野生动物“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看到了赤麻鸭,还有大天鹅!”在青海湖仙女湾,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黄明亮借助望远镜观测青海湖上的水鸟后,高兴地告诉同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湿地作为自然界的“餐厅”和“公寓”,鸟儿等野生动物是最好的“环评师”。“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鸟的数量、种类都有了明显增加。特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安家仙女湾,这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最直观的写照。”负责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监测的工作人员王延明说。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世界上最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环境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青海省越来越好的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鱼鸟共生是近年来青海湖及周边水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沙柳河是青海湖的第二大入湖河流,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被称为观赏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洄游的最佳地。每年夏季6至8月份是湟鱼繁殖的季节,大量湟鱼沿着青海湖北岸的五大淡水河集结而上,鱼鸟翔集,场面壮观。“十多年前可完全不是这样!以前这里河滩上都是垃圾……”刚察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忆,十多年来,在环保、林业、水利、农牧等各部门与当地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沙柳河周边植树造林、种植青海云杉、乌柳、金露梅,整治环境卫生、进行河道清淤,确保了沙柳河湟鱼顺利完成洄游,于是出现了“半河清水半河鱼”高原奇景。湟鱼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刚察县湟鱼家园景区讲解员达毛吉介绍,经过20年的增殖放流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湟鱼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已增加到如今的12.03万吨。湟鱼已从“濒危”物种变为“易危”物种。金色的落日余晖中,大片芦苇随风摇曳,池水中凤头鸊鷉成群闲游。这是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也是当地“小微湿地+”与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湿地,来自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海东市居善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运行管理部负责人蒲继琛向环球网记者介绍,将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采用“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技术进行生态化深度净化处理,进一步有效削减尾水中各种污染物,显著提高出水水质,从湟水流域上游为实现湟水全流域稳定达到Ⅳ类水体标准目标奠定基础,还湟水流域中下游人民一条“干净、清澈”的母亲河。“这里以前是一片盐碱地,通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之后,变得水草丰茂,植被有芦苇、菖蒲、睡莲等,鸟类有赤麻鸭、松土鸭、绿翅鸭等,鱼类有鲢、鳙、鲫鱼、草鱼等,生物多样性比之前丰富了很多。”蒲继琛说。跳舞,野餐,散步……三河六岸湿地公园如今是海东市民群众争相前往的好去处。谁能想到,公园“前身”是湟水河畔的一片滩地,草木荒芜,如今却成为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的地方。据介绍,湿地通过对湟水河河水沉淀,实现自然净化,将原来的荒滩之地改造成生态景观带,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缺水少绿的面貌。创新科普教育吸引公众参与远处雪山圣洁,近处山间染红,眼前碧波荡漾,远、中、近三层风景美不胜收。在位于海东市互助县的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近1000米的快速海拔落差形成了独有的雪域峡谷自然景观。走进南门峡镇中心学校自然教室,同学们正兴趣盎然地观看自然教育短片,了解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探索神奇的自然奥秘。该学校校长毛玉平告诉环球网记者,在互助县林草局与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的帮助下,学校建设了海东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室。学生以班为单位,每周都在自然教室里面接受湿地教育,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都是南门峡湿地公园的环保志愿者,每月都到南门峡水库附近进行环保志愿活动。青海省关工委每年派一名生态环保领域资深专家到学校进行义务科普讲座,学校还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活动,联合相关单位举办自然教育。“孩子们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把环保的理念带回家里,同大人一道手拉手,共同保护我们的湿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毛玉平说。让孩子们亲近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湿地+自然教育”创新实践模式持续在青海各地不断落地开花。让“学校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在青海蔚然成风。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是面向大众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平台。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贯穿西宁主城区,辐射范围广、交通便利,是典型的河流湿地与人工湿地结合的高原湿地,是青海省唯一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公园内的湿地科普馆,动手连起墙上的“食物链”,了解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地位;透过“树洞”,观察猫头鹰、兔狲等夜幕生灵的生活;通过互动屏幕、湿地景观墙,向大家充分展现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醉人风光……工作人员以知识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使参观者了解湿地类型、水鸟形态特征、湿地食物网、河湟文化、湿地功能等知识。湿地保护离不开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向环球网记者介绍,这里建成了全省首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运用多层次现代科技手段,向市民展示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并开展各类自然教育及研学活动,引导公众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同时编制《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解说手册》等宣教读本,并举办湿地摄影大赛观鸟活动宁湖湿地观鸟探路体验等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如今,西宁湟水湿地公园已成为青藏高原融合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城市的湿地公园,是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宋秀华表示,将继续发挥湿地科普教育功能,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收集湿地保护案例,挖掘湟水流域历史文化素材,讲好“河与城”“山与水”“人与湿地”的故事,提高公众关爱湿地、依法护湿的意识和行动。“下一步我们将坚决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聚焦中华水塔生态安全,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结合我省五大生态板块的结构特点,加快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稳定和有序利用,全力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努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作出更大贡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7294761364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齐琛冏环球网1729476136494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419128e1fdb5b10a43ea3f67dee4badeu1.png{"email":"qichenjiong@huanqiu.com","name":"齐琛冏"}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青海是湿地大省。10月14-16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共青海省委网信办指导,人民网青海频道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湿地之美看青海”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青海举办。环球网记者跟随“湿地之美看青海”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前往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等地多处湿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青海多地多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成效,了解青海湿地之美,感受生态之美。湿地生态质量稳步提升“高原蓝宝石”越发晶莹浩瀚无垠的蔚蓝湖面,粼粼波光闪闪动人,水鸟在水面翩跹,湖边大片金黄草原,仙女湾如诗如画的美景,彰显着青海湖的魅力。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作为我国高寒湿地(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其湖体、沼泽、河流、芦苇、草甸等构成了青海湖湿地类型的多样化,使湿地景观显现出多姿多彩、丰富生动的景象。“通过对仙女湾周边采取沙化治理、黑土滩治理、盐碱地治理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恢复措施,青海湖的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不断增加。”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刚察分局副局长杨昌加介绍。青海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江河,美在大湖,美在生态,也美在各类湿地。从湟水河畔到青海湖畔,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腹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万物生存创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现有湿地面积713万公顷,居全国前列,每年向下游输送近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且青海湿地面积大、类型多、区位特殊、地位重要,在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记者从9月24日举办的青海省湿地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青海投入资金3.9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采取封育、退化湿地修复、地形整塑、自然岸线维护、水系连通等技术措施,促使一批退化湿地得到修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吸引野生动物“回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看到了赤麻鸭,还有大天鹅!”在青海湖仙女湾,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黄明亮借助望远镜观测青海湖上的水鸟后,高兴地告诉同伴。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湿地作为自然界的“餐厅”和“公寓”,鸟儿等野生动物是最好的“环评师”。“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水鸟的数量、种类都有了明显增加。特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安家仙女湾,这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最直观的写照。”负责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监测的工作人员王延明说。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世界上最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环境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近年来,青海省越来越好的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鱼鸟共生是近年来青海湖及周边水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沙柳河是青海湖的第二大入湖河流,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被称为观赏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洄游的最佳地。每年夏季6至8月份是湟鱼繁殖的季节,大量湟鱼沿着青海湖北岸的五大淡水河集结而上,鱼鸟翔集,场面壮观。“十多年前可完全不是这样!以前这里河滩上都是垃圾……”刚察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忆,十多年来,在环保、林业、水利、农牧等各部门与当地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沙柳河周边植树造林、种植青海云杉、乌柳、金露梅,整治环境卫生、进行河道清淤,确保了沙柳河湟鱼顺利完成洄游,于是出现了“半河清水半河鱼”高原奇景。湟鱼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系统的核心物种。刚察县湟鱼家园景区讲解员达毛吉介绍,经过20年的增殖放流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湟鱼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已增加到如今的12.03万吨。湟鱼已从“濒危”物种变为“易危”物种。金色的落日余晖中,大片芦苇随风摇曳,池水中凤头鸊鷉成群闲游。这是海东市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也是当地“小微湿地+”与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湿地,来自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海东市居善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运行管理部负责人蒲继琛向环球网记者介绍,将乐都区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采用“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技术进行生态化深度净化处理,进一步有效削减尾水中各种污染物,显著提高出水水质,从湟水流域上游为实现湟水全流域稳定达到Ⅳ类水体标准目标奠定基础,还湟水流域中下游人民一条“干净、清澈”的母亲河。“这里以前是一片盐碱地,通过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建设之后,变得水草丰茂,植被有芦苇、菖蒲、睡莲等,鸟类有赤麻鸭、松土鸭、绿翅鸭等,鱼类有鲢、鳙、鲫鱼、草鱼等,生物多样性比之前丰富了很多。”蒲继琛说。跳舞,野餐,散步……三河六岸湿地公园如今是海东市民群众争相前往的好去处。谁能想到,公园“前身”是湟水河畔的一片滩地,草木荒芜,如今却成为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的地方。据介绍,湿地通过对湟水河河水沉淀,实现自然净化,将原来的荒滩之地改造成生态景观带,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缺水少绿的面貌。创新科普教育吸引公众参与远处雪山圣洁,近处山间染红,眼前碧波荡漾,远、中、近三层风景美不胜收。在位于海东市互助县的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近1000米的快速海拔落差形成了独有的雪域峡谷自然景观。走进南门峡镇中心学校自然教室,同学们正兴趣盎然地观看自然教育短片,了解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探索神奇的自然奥秘。该学校校长毛玉平告诉环球网记者,在互助县林草局与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的帮助下,学校建设了海东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室。学生以班为单位,每周都在自然教室里面接受湿地教育,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都是南门峡湿地公园的环保志愿者,每月都到南门峡水库附近进行环保志愿活动。青海省关工委每年派一名生态环保领域资深专家到学校进行义务科普讲座,学校还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植物宣传月”等活动,联合相关单位举办自然教育。“孩子们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把环保的理念带回家里,同大人一道手拉手,共同保护我们的湿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毛玉平说。让孩子们亲近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湿地+自然教育”创新实践模式持续在青海各地不断落地开花。让“学校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在青海蔚然成风。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重要的候鸟迁徙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也是面向大众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平台。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贯穿西宁主城区,辐射范围广、交通便利,是典型的河流湿地与人工湿地结合的高原湿地,是青海省唯一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中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公园内的湿地科普馆,动手连起墙上的“食物链”,了解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地位;透过“树洞”,观察猫头鹰、兔狲等夜幕生灵的生活;通过互动屏幕、湿地景观墙,向大家充分展现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醉人风光……工作人员以知识讲解和互动问答的形式,使参观者了解湿地类型、水鸟形态特征、湿地食物网、河湟文化、湿地功能等知识。湿地保护离不开全民共建共享、共同保护、全社会共同参与。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宋秀华向环球网记者介绍,这里建成了全省首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运用多层次现代科技手段,向市民展示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并开展各类自然教育及研学活动,引导公众走进湿地、了解湿地。同时编制《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解说手册》等宣教读本,并举办湿地摄影大赛观鸟活动宁湖湿地观鸟探路体验等活动,增强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如今,西宁湟水湿地公园已成为青藏高原融合生态保护、环境教育、自然体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城市的湿地公园,是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宋秀华表示,将继续发挥湿地科普教育功能,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收集湿地保护案例,挖掘湟水流域历史文化素材,讲好“河与城”“山与水”“人与湿地”的故事,提高公众关爱湿地、依法护湿的意识和行动。“下一步我们将坚决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聚焦中华水塔生态安全,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结合我省五大生态板块的结构特点,加快推进湿地保护修复,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稳定和有序利用,全力维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努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作出更大贡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