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JZoWi作者:银涛uav.huanqiu.comarticle独家专访 亿航官方回应裁员传闻:关注产品 不忘初心/e3pn5tffs/e3psbu16d【环球无人机报道 记者 银涛】亿航,这家比一年前低调太多的无人机创业公司近日又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12月中,雷锋网一篇名为《昙花终有凋谢时,看不懂的亿航低电量返航了》就知乎一批匿名用户自曝被亿航裁员之事展开详细描述,而上周日,许久不发声的亿航也对外发布了一篇公开信《经历成长烦恼的亿航,依然会继续我们的梦想》。一边是媒体集体式唱衰,另一边是公司分享“亿航184”阶段性产品成果。孰真孰假?环球网无人机频道第一时间采访了亿航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熊逸放,就此事进行独家回应。环球网无人机:裁员这个事是真的吗?熊逸放:我们公司今年发展比较快,从年初不到100多人增加到裁员前的300多人,而300多人的人员架构并不适合现阶段亿航的发展,我们裁撤的岗位包括主动离职的员工人数约70人,目的是为了在合理的人员架构中保持一种高效的状态。这在创业公司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是很正常的减负行为,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市场,包括自身业务发展所需的一种举措。 当然这个裁员也不是因为网上所说没有资金了,我们的某些业务部门反而是一直在加人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技术类人才的吸纳,只是这里面存在不同部门人员比例的调整。环球网无人机:刚才您提到的技术部门对人才一直在吸纳,是否理解为对非技术岗位(部门)会进行减少?熊逸放:我们要发展或者增多岗位的部门不仅仅是技术部门。亿航以及整个无人机行业目前都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导向,如果没有好的产品积累和技术沉淀,和在淘宝上看到的玩具没什么本质区别。所以这一次除了技术部门没有人员调整,主要针对非技术部门进行了合理的减负,根据不同地方的业务状况,从而做出了这一次人员计划调整。环球网无人机:回归到亿航184产品本身,很开心文章中看到184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想了解更多细节,比如测试整个过程?熊逸放:其实我们发布的这篇阶段性进展文章里面对亿航184的细节讲述非常全面,包括每个部件的参数、每次测试的不同结果展示。这一次我们之所以发布这篇文章,也是想回应外界的揣测。绝大多数技术公司直到产品公布之前对产品核心技术和参数是需要保密的,这是一个正常商业机密行为。起初我们也这么想,但是这个事很难实现,因为对外界的不透明引发了众多猜测:是不是项目停了?甚至有报道说从亿航184公布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停在了仓库……这听起来太令人难过,这是对亿航幕后几百名工程师埋头研发工作的不尊重。也许这也跟我们之前没有公布有关系,大家只能靠猜测,所以我们发出了这篇文章,可能看着很枯燥,但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很骄傲。我们在很努力推进亿航184的研发,往长远说,不管是亿航还是其他公司,或者亿航只是其中一个参与者,这个方向(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商业化/落地)是大家所渴望和向往的事情。既然我们做的事情很伟大,为什么不能让其更透明?就像特斯拉的开源一样,大家能够一起做成一件事才是好事。现在我们选择向各位开诚布公,并且展示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后来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事情还没有马上到商业化的那一天,希望包括政策制定者、同行、爱好者们都参与进来,看到我们的进步甚至提出建议,这是我们发布这篇文章的初衷。环球网无人机:可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184的进展么?比如离可行性量产、商业化进程、试飞次数等大家关心且直观的内容?熊逸放:确实,但对于这款特殊的产品来说,现在很难预估亿航184商业化量产的时间,因为在整个研发阶段所遇到的困难非常之多。对于市场成熟型产品,量产是可以估算时间或者有相对清晰的进度。但对于亿航184而言,这是全新的研发过程,没有前车之鉴供我们参考。对此,一套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无法给到确切的时间表,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大家过去一年亿航184整机试飞了200多次,每一次都有完整的起落、实验数据和视频记录。未来我们会更多展示亿航184的细节,例如在适航上做了哪些努力,载人能飞多高、飞多久,我们有哪些商业合作,例如和美国生物医药集团的合作有关器官运输等方面未来所做的努力,这是唯一目前可公开的商业化合作项目。我们都会用视频甚至公开试飞等更公开透明的方式一一公布。环球网无人机:很多人关心亿航184的指挥调度中心,可否详细介绍包括投入的资金?是否可以解释外界对贵司在资金方面的疑虑?熊逸放:大家也很关心我们的资金,首先我们的资金没有任何问题,很安全。之前有报道称我们钱都花在房地产合作、各种线下活动等,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在市场投入这块我们完全没有做任何超出一个创业公司能力的事情。很多人问,B轮融到4200万美元后,都花哪了呢?要知道做亿航184产品,不仅仅是184飞机本身,包括设计、研发、材料定制、甚至定制不成我们就自制、生产加工、加工后的测试,所以连184的测试台都需要靠自己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这些都需要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让184上天,一定要和空中管控系统有非常好的衔接。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控制中心,也就是我们的指挥调度中心来构成一整套空中交通系统,包括传输接收飞行器数据、和乘客进行实时通话、实时监测传感器健康状态、周围和内部环境数据等,以此来保证184在空中的安全。所以最终我们的指挥调度中心是一整栋楼,而不是一个房间,而这个指挥调度中心就在广州,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改造了一栋仿欧洲式建筑将此建成,现在已经开始运营测试了。当然我们十分欢迎媒体前来参观体验,可以为大家做一些现场的演示。我自己本人也在指挥调度中心亲自操作了一台十公里以外的Ghost无人机,完全脱离了手机和遥控器操作的模式。关于亿航184和指挥调度中心是花了很多成本,而且从产品安全和成熟度来说,在未来短时间内不会通过184产生收益,但是明知前期成本远远大于收入的项目,亿航还是决心走下去,想要脚踏实地将184一步一步研发出来,实现梦想。环球网无人机:我觉得员工的坚定很大程度来源于CEO本人对梦想的执着,亿航也这样的吗?熊逸放: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去年的视频就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CEO胡华智想要做成这件事,不是他突然想做飞机或突然对航空感兴趣,而是20多年兴趣爱好的坚持,并把自己的热爱一步一步发展成事业。他自己就有直升机驾照,而他尊敬的两位飞行教练,因为飞行事故意外去世,更坚定了他想做出一款安全可靠性飞行器的决心,他和孙勋一起打造了中国第一架共轴双桨直升机,他对航空航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不是因为胡华智20年的努力和热爱而只是作为投资人身份的话,是真的没有办法吸引到这么多人加入亿航,为这个梦想去打拼。包括我们的投资人,专业度都很高,甚至有些是科学家出身。他们愿意投给我们是因为看到了我们的坚持和踏实干事。如果不是这样,其实第一个生气的不是媒体,而是我们的投资人。环球网无人机:想了解公司如何平衡184和日前消费级无人机业务的资源和投入?熊逸放:其实有些媒体报道说我们最少一个月出货200台,这是不对的。我们仅电商平台平均一个月就有100-200台的出货量,还不包括其他经销商的销售量。今年GHOSTDRONE的出货量达上万台,以美国、欧洲市场为主。对于GhostDrone的质量我们可以保证,而今年GhostDrone最大的出货从4月份开始,进驻了全球各国电子商场,在美国我们就进驻700家Best Buy,在无人机主流品牌中销量还是比较靠前的。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家公司都在打价格战,行业的利润不如从前,但未来我们依旧会有产品迭代和更新,同时在商业无人机上也会有迭代和更新。亿航目前在做无人机编队,在现有能够展示出来的无人机编队里面,我们做的方案和技术算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环球网无人机:2017年CES上是否有什么新消息?熊逸放:即将到来的CES展,我们更多面向海外媒体同步亿航184的最新阶段性成果。环球网无人机:最后对公众媒体说点什么?熊逸放:我们希望大家能认真的看待亿航184这一次公布的进展,我们是非常努力、脚踏实地做产品。今天我们不是在做一些来钱更快的眼前生意,而是一家中国创新型制造公司。在国外其实媒体舆论是非常简单,他们认为亿航是一家小创业公司,在做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仅此而已。但在国内,媒体的舆论更多的是争议与非议,当然我们也在反思,因为过去作为创业公司起步的时候希望能有传播量,让更多人知道亿航,但我们没有伤害到他人利益,我们只是在做一件不一样的产品。我们希望舆论环境能够尊重和包容,传播正能量,特别是不要在完全没有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去嘲讽或恶意宣传。最后,我们非常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来访我们,向我们了解184的所有最新进展,也欢迎大家来参观我们的指挥调度中心,来实际体验。谢谢大家。14828067000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zhaoyakun环球网148280670000011["9CaKrnJWjMD","9CaKrnJVQDR","9CaKrnJUZ2g","9CaKrnJT30Z","9CaKrnJRnkf"]
【环球无人机报道 记者 银涛】亿航,这家比一年前低调太多的无人机创业公司近日又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12月中,雷锋网一篇名为《昙花终有凋谢时,看不懂的亿航低电量返航了》就知乎一批匿名用户自曝被亿航裁员之事展开详细描述,而上周日,许久不发声的亿航也对外发布了一篇公开信《经历成长烦恼的亿航,依然会继续我们的梦想》。一边是媒体集体式唱衰,另一边是公司分享“亿航184”阶段性产品成果。孰真孰假?环球网无人机频道第一时间采访了亿航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熊逸放,就此事进行独家回应。环球网无人机:裁员这个事是真的吗?熊逸放:我们公司今年发展比较快,从年初不到100多人增加到裁员前的300多人,而300多人的人员架构并不适合现阶段亿航的发展,我们裁撤的岗位包括主动离职的员工人数约70人,目的是为了在合理的人员架构中保持一种高效的状态。这在创业公司的运营发展过程中是很正常的减负行为,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市场,包括自身业务发展所需的一种举措。 当然这个裁员也不是因为网上所说没有资金了,我们的某些业务部门反而是一直在加人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技术类人才的吸纳,只是这里面存在不同部门人员比例的调整。环球网无人机:刚才您提到的技术部门对人才一直在吸纳,是否理解为对非技术岗位(部门)会进行减少?熊逸放:我们要发展或者增多岗位的部门不仅仅是技术部门。亿航以及整个无人机行业目前都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导向,如果没有好的产品积累和技术沉淀,和在淘宝上看到的玩具没什么本质区别。所以这一次除了技术部门没有人员调整,主要针对非技术部门进行了合理的减负,根据不同地方的业务状况,从而做出了这一次人员计划调整。环球网无人机:回归到亿航184产品本身,很开心文章中看到184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想了解更多细节,比如测试整个过程?熊逸放:其实我们发布的这篇阶段性进展文章里面对亿航184的细节讲述非常全面,包括每个部件的参数、每次测试的不同结果展示。这一次我们之所以发布这篇文章,也是想回应外界的揣测。绝大多数技术公司直到产品公布之前对产品核心技术和参数是需要保密的,这是一个正常商业机密行为。起初我们也这么想,但是这个事很难实现,因为对外界的不透明引发了众多猜测:是不是项目停了?甚至有报道说从亿航184公布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停在了仓库……这听起来太令人难过,这是对亿航幕后几百名工程师埋头研发工作的不尊重。也许这也跟我们之前没有公布有关系,大家只能靠猜测,所以我们发出了这篇文章,可能看着很枯燥,但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很骄傲。我们在很努力推进亿航184的研发,往长远说,不管是亿航还是其他公司,或者亿航只是其中一个参与者,这个方向(自动驾驶载人飞行器商业化/落地)是大家所渴望和向往的事情。既然我们做的事情很伟大,为什么不能让其更透明?就像特斯拉的开源一样,大家能够一起做成一件事才是好事。现在我们选择向各位开诚布公,并且展示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后来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事情还没有马上到商业化的那一天,希望包括政策制定者、同行、爱好者们都参与进来,看到我们的进步甚至提出建议,这是我们发布这篇文章的初衷。环球网无人机:可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184的进展么?比如离可行性量产、商业化进程、试飞次数等大家关心且直观的内容?熊逸放:确实,但对于这款特殊的产品来说,现在很难预估亿航184商业化量产的时间,因为在整个研发阶段所遇到的困难非常之多。对于市场成熟型产品,量产是可以估算时间或者有相对清晰的进度。但对于亿航184而言,这是全新的研发过程,没有前车之鉴供我们参考。对此,一套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无法给到确切的时间表,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大家过去一年亿航184整机试飞了200多次,每一次都有完整的起落、实验数据和视频记录。未来我们会更多展示亿航184的细节,例如在适航上做了哪些努力,载人能飞多高、飞多久,我们有哪些商业合作,例如和美国生物医药集团的合作有关器官运输等方面未来所做的努力,这是唯一目前可公开的商业化合作项目。我们都会用视频甚至公开试飞等更公开透明的方式一一公布。环球网无人机:很多人关心亿航184的指挥调度中心,可否详细介绍包括投入的资金?是否可以解释外界对贵司在资金方面的疑虑?熊逸放:大家也很关心我们的资金,首先我们的资金没有任何问题,很安全。之前有报道称我们钱都花在房地产合作、各种线下活动等,这完全不符合事实,在市场投入这块我们完全没有做任何超出一个创业公司能力的事情。很多人问,B轮融到4200万美元后,都花哪了呢?要知道做亿航184产品,不仅仅是184飞机本身,包括设计、研发、材料定制、甚至定制不成我们就自制、生产加工、加工后的测试,所以连184的测试台都需要靠自己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这些都需要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让184上天,一定要和空中管控系统有非常好的衔接。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控制中心,也就是我们的指挥调度中心来构成一整套空中交通系统,包括传输接收飞行器数据、和乘客进行实时通话、实时监测传感器健康状态、周围和内部环境数据等,以此来保证184在空中的安全。所以最终我们的指挥调度中心是一整栋楼,而不是一个房间,而这个指挥调度中心就在广州,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改造了一栋仿欧洲式建筑将此建成,现在已经开始运营测试了。当然我们十分欢迎媒体前来参观体验,可以为大家做一些现场的演示。我自己本人也在指挥调度中心亲自操作了一台十公里以外的Ghost无人机,完全脱离了手机和遥控器操作的模式。关于亿航184和指挥调度中心是花了很多成本,而且从产品安全和成熟度来说,在未来短时间内不会通过184产生收益,但是明知前期成本远远大于收入的项目,亿航还是决心走下去,想要脚踏实地将184一步一步研发出来,实现梦想。环球网无人机:我觉得员工的坚定很大程度来源于CEO本人对梦想的执着,亿航也这样的吗?熊逸放: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其实去年的视频就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CEO胡华智想要做成这件事,不是他突然想做飞机或突然对航空感兴趣,而是20多年兴趣爱好的坚持,并把自己的热爱一步一步发展成事业。他自己就有直升机驾照,而他尊敬的两位飞行教练,因为飞行事故意外去世,更坚定了他想做出一款安全可靠性飞行器的决心,他和孙勋一起打造了中国第一架共轴双桨直升机,他对航空航天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不是因为胡华智20年的努力和热爱而只是作为投资人身份的话,是真的没有办法吸引到这么多人加入亿航,为这个梦想去打拼。包括我们的投资人,专业度都很高,甚至有些是科学家出身。他们愿意投给我们是因为看到了我们的坚持和踏实干事。如果不是这样,其实第一个生气的不是媒体,而是我们的投资人。环球网无人机:想了解公司如何平衡184和日前消费级无人机业务的资源和投入?熊逸放:其实有些媒体报道说我们最少一个月出货200台,这是不对的。我们仅电商平台平均一个月就有100-200台的出货量,还不包括其他经销商的销售量。今年GHOSTDRONE的出货量达上万台,以美国、欧洲市场为主。对于GhostDrone的质量我们可以保证,而今年GhostDrone最大的出货从4月份开始,进驻了全球各国电子商场,在美国我们就进驻700家Best Buy,在无人机主流品牌中销量还是比较靠前的。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家公司都在打价格战,行业的利润不如从前,但未来我们依旧会有产品迭代和更新,同时在商业无人机上也会有迭代和更新。亿航目前在做无人机编队,在现有能够展示出来的无人机编队里面,我们做的方案和技术算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环球网无人机:2017年CES上是否有什么新消息?熊逸放:即将到来的CES展,我们更多面向海外媒体同步亿航184的最新阶段性成果。环球网无人机:最后对公众媒体说点什么?熊逸放:我们希望大家能认真的看待亿航184这一次公布的进展,我们是非常努力、脚踏实地做产品。今天我们不是在做一些来钱更快的眼前生意,而是一家中国创新型制造公司。在国外其实媒体舆论是非常简单,他们认为亿航是一家小创业公司,在做一件很有勇气的事情,仅此而已。但在国内,媒体的舆论更多的是争议与非议,当然我们也在反思,因为过去作为创业公司起步的时候希望能有传播量,让更多人知道亿航,但我们没有伤害到他人利益,我们只是在做一件不一样的产品。我们希望舆论环境能够尊重和包容,传播正能量,特别是不要在完全没有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去嘲讽或恶意宣传。最后,我们非常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来访我们,向我们了解184的所有最新进展,也欢迎大家来参观我们的指挥调度中心,来实际体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