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CaKrnK1jiB 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马力:社区养老是根本,不能光靠民间资本/e3pn4lb1l/e3pohqpj3/e3q97kqii养老一向是每年全国两会热议的“高频词”。今年,“养老”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6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近日接受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采访时表示,老有所依的根本是社区居家养老,而这种养老模式,不能全部依靠民间资本,政府须有相应投入。社区养老是根本 不能光靠民间资本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2.43亿,2022年后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2025年老年人口将骤升至3亿。但与之相对,中国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仅为3人,使得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家庭”是我国最基本生活、消费单元,是亲情、情感寄托的港湾,调查显示,近95%的老人更愿意家庭养老。 正因如此,马力认为,“要实现家庭养老,必须做到社区养老为依托”,也就是建立社区养老机构,为家庭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白天社区提供日托和上门服务,晚上老人回到家庭由子女陪伴,从而形成社区和家庭联动的养老机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很多人理解为养老服务将全面由民营资本注入。对此,马力提醒,社区养老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属于政府的职责,政府必须给予相应投入。一方面,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及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纳入国家财政和建设总体规划,并预留一定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日益增多及老年服务设施使用周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公益性机构、非盈利组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政府以提供住房及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扶持,以保证每个家庭老人都能享受得起这项基础公共服务。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高价养老、养老机构建设“房地产化”等问题,马力也强调,政府要加强监管,确保养老补贴和优惠真正用于社区及公益性机构,真正惠及老百姓。明确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 “医养结合”需要新思路与基础性的社区居家养老相比,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更为专业,价格也高些。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的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马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机构养老为养老服务的补充作用,目前急需大力发展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主要为这类机构提供扶持和补贴。对于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人高额护理费用问题,马力提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亟待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照料保险制度。从40岁后强制参保,制定失能程度标准,根据标准获得分类保障。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以多数人保少数人,大大降低国家财政、家庭负担及养老服务机构成本,是真正使老年人获取保障,有力调动社会投资养老服务业积极性,切实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治本之策。针对“医养结合”问题,马力指出,“认为养老院和医院挨着就叫医养结合的认识是不确切的。”医院以看急症、疑难杂症病为主,而老年人普遍患慢性病、常见病,医院更不可能提供专业护理。真正实现“医养”结合,一方面亟待建立“老年病医院”“康复中心”“临终关怀护理院”等系列老年医院,使老人住院医疗护理,康复后再回社区;另一方面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让老年人居家或在社区就能得到日常监护、诊治、康复、护理等照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另一大痛点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老年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亟待培养老年病主治医师、家庭医生、护士、护理员等专业人员和家政等服务组织、服务商。目前我国护理从业人员仅22万人,有资质的仅2万人,与1000万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使得养老服务“医养”结合难以实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 沈小根 张姝欣)1489650660000责编:zhangjinjin人民日报中央厨房148965066000011[]//himg2.huanqiucdn.cn/attachment2010/2017/0316/20170316035216984.png
养老一向是每年全国两会热议的“高频词”。今年,“养老”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6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近日接受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采访时表示,老有所依的根本是社区居家养老,而这种养老模式,不能全部依靠民间资本,政府须有相应投入。社区养老是根本 不能光靠民间资本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2.43亿,2022年后以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2025年老年人口将骤升至3亿。但与之相对,中国家庭平均人口数量仅为3人,使得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家庭”是我国最基本生活、消费单元,是亲情、情感寄托的港湾,调查显示,近95%的老人更愿意家庭养老。 正因如此,马力认为,“要实现家庭养老,必须做到社区养老为依托”,也就是建立社区养老机构,为家庭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白天社区提供日托和上门服务,晚上老人回到家庭由子女陪伴,从而形成社区和家庭联动的养老机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很多人理解为养老服务将全面由民营资本注入。对此,马力提醒,社区养老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属于政府的职责,政府必须给予相应投入。一方面,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及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纳入国家财政和建设总体规划,并预留一定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日益增多及老年服务设施使用周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作为公益性机构、非盈利组织,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政府以提供住房及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扶持,以保证每个家庭老人都能享受得起这项基础公共服务。针对近期备受关注的高价养老、养老机构建设“房地产化”等问题,马力也强调,政府要加强监管,确保养老补贴和优惠真正用于社区及公益性机构,真正惠及老百姓。明确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 “医养结合”需要新思路与基础性的社区居家养老相比,机构养老设施及服务更为专业,价格也高些。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的集体学习中强调,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马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机构养老为养老服务的补充作用,目前急需大力发展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养老机构,政府应主要为这类机构提供扶持和补贴。对于失能半失能及高龄老人高额护理费用问题,马力提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亟待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照料保险制度。从40岁后强制参保,制定失能程度标准,根据标准获得分类保障。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以多数人保少数人,大大降低国家财政、家庭负担及养老服务机构成本,是真正使老年人获取保障,有力调动社会投资养老服务业积极性,切实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治本之策。针对“医养结合”问题,马力指出,“认为养老院和医院挨着就叫医养结合的认识是不确切的。”医院以看急症、疑难杂症病为主,而老年人普遍患慢性病、常见病,医院更不可能提供专业护理。真正实现“医养”结合,一方面亟待建立“老年病医院”“康复中心”“临终关怀护理院”等系列老年医院,使老人住院医疗护理,康复后再回社区;另一方面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让老年人居家或在社区就能得到日常监护、诊治、康复、护理等照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另一大痛点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老年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亟待培养老年病主治医师、家庭医生、护士、护理员等专业人员和家政等服务组织、服务商。目前我国护理从业人员仅22万人,有资质的仅2万人,与1000万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使得养老服务“医养”结合难以实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国策说工作室 沈小根 张姝欣)